用文学与岁月谈心 ——读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

2016-06-02

    邂逅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久违的老友相逢一样,它要么用广度来打开你的心门,要么用深度来拓展你的心海,要么用温度来滋润你的心田。当文字把另一个世界的精彩呈现在眼前,那么开阔,如此明朗,倍感快慰。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,包括《昨天的云》、《怒目少年》、《关山夺路》、《文学江湖》,就是这样的书,他的内容、他的表述、他的经历及其投入其中的感情,很容易抓住你的心思,让你踏踏实实地、平平静静地做个纯粹、快乐的读者。

    王先生的四部回忆录,从1992年出版第一部《昨天的云》,到95年出版《怒目少年》,再等到第三部《关山夺路》出版时,已经是十三年后的2005年了,除了等待了几十载的自由,他补充说道,“为了这块璞,我也磨了十三年的刀”,他不能只让读者看见血泪,他更要让他们看到血泪化成的明珠,至少也要看得见血泪染成的杜鹃花。人有人格,书有书格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书格也即是人格的展现。先生文章上的追求,心境上的高远,非一般写者所能至,如此,才能写出如此可敬、如此精彩、如此饱满的著作来,读这样洁净的文字,真是一次难得的精神盛宴。

喜欢这里面的民国,喜欢那动荡不安而自由(物质上不一定自由,但精神上非常自由)的年代,尤其是那些饶有趣味的知识人。有人说,中华几千年有两个最精彩的时代,如果你有幸活在其中,指不定出个门,逛个街,打个酒,听个曲,都会碰到一位大师,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,百家争鸣;一个是新文化运动时期,群星璀璨。这些大才子大才女们,经历了数不尽的家国之伤,道不完的民族之痛,却仍然保有一颗高洁清雅的赤子之心,继承了文化里最优秀的精义,散发着人性中最耀眼的光辉,用生命谱写下华夏儿女最动人的篇章!

    在王先生四部回忆录里,记述了各式各样的小人物的遭遇和命运。她应该是全书中我唯一的一位同行吧——一位护士。她的努力,她的牺牲,她的认真,她的善良……着实让人感动,然而,故事的结尾,却未免凄凉。是的,不是所有的守候和憧憬都能换来美好的结局,他的负心,她的痴情,或许在冥冥中就已注定,只是深陷其中,不能自拔罢了。“一个人用生命编写剧本时,要先想想自己能在其中扮演哪个角色”,想是要想,但人生的趣味不就隐藏在它的不可预知之中吗,如果未来可以计划,幸福可以预支,活着的味道就变淡了,甚至没了。

    王鼎钧先生写了父亲留下的泪,让我想起了齐邦媛先生在《巨流河》里写的,她父亲的泪,我记得,齐先生父亲的眼泪染湿了一块手帕,而王先生父亲则只有一滴,好大的一滴,眼泪的容量或许不一样,它们承载着的感情和际遇却是一样的,它们都是家庭在逃难时,平时绝不轻易掉泪,作为一家之长的父亲留下的眼泪,那都是时代之泪,里面有说不尽的家国情愁,真难得,还好,作为一个男人和一个父亲的他们,最后还有眼泪。两个父亲很相似,在传统里,都可称得上君子,在患难中,都没有失去本色,在那样的年代里,他们的身份和背景注定了,最后只能客死他乡,但是他们坚毅又不失柔情的背影,却通过文字,生动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。

    先生的作品,是用文学在与岁月认真地诚挚地谈心,他从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及广泛的阅读资料中,写出自己别致的故事,流露出属于时代也属于自己的情趣和见识,从中看到一个作家的担当和道义。我想,一个优秀的作家,不仅能写,更要敢写,在先生笔下,那些往事故人,都得还原其面目,历史从来就不是一件单薄透明的衣裳,而是由很多立体的多元的篇章组成,充满了数不尽的得意、失意、欢笑和苦痛,王先生就用自己灵动自如的笔,写下了这些精彩独特的篇章。

(文/神经外科ICU 姜凯)